大家好我是狗狗史蒂芬,中國科技產業專家向冀以「習近平恐推倒中國科技紙牌屋」為文,投書日本經濟新聞指出,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以1990年代傾國家之力發展半導體產業,最後卻失敗的歷史為鑑,不應過度打壓中國最有價值的科技民營企業,否則恐摧毀四十年建立的科技實力,筆者把報導歸類出兩點跟大家分享,讓我們繼續看下去︰
民企才是產生科技競爭力的關鍵
專家學者常用「國家資本主義」與「舉國模式(whole-nation)」來討論中國科技實力,但中國1990年代的半導體產業就是一個失敗案例,在政府透過補貼等措施,重度干預,扶植出許多殭屍企業,導致激烈的價格戰,最後拖慢產業發展。
反觀阿里巴巴、騰訊、美團等等中國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,全是由個別企業家成立,並透過創投融資。沒有政府積極支持,促使這些民間企業必須不斷改革進步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生存,使企業穩健成長,才構成中國科技產業最先進的核心實力,具有與全球同業相當的競爭力、甚至略勝一籌。
科技仍為鞏固權益的統治工具
習近平對科技的功利主義觀點仍與數千年來的中國統治者一樣,科技是統治工具,用來確保經濟發展、社會穩定以及權力鞏固。
北京當局推行的數據安全、隱私保護、遏止壟斷與共同富裕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標,但收購中國科技企業的股份、任命自己的董事人選,倡導民營企業協助達成共同富裕,同時任意監管相關企業(螞蟻集團IPO的取消、滴滴的數據安全審查等),最終恐傷害驅動中國科技進步的機制,並進一步撕裂與全球數位經濟的連結,讓中國科技企業承受重要融資管道遭切斷或限制的威脅,進而傷害它們達成經濟規模的能力,牴觸中國2025成為「創新國家的前列」的目標。
小結
中國國務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也認同,在中國人口紅利消失、儲蓄率與儲蓄下降,吸引外資也越來越困難之際,民營企業是中國推動創新的主體,是中國最後救命稻草。另外他也指出,反壟斷是正確的,但首先應該反行政壟斷、反國企壟斷;要從法律上提供保證,要根治民營企業的恐慌症,要讓民營企業家吃到永久的定心丸。
總結
筆者非常認同中國追求數據安全、隱私保護、遏止壟斷與共同富裕等等目標,但是手段上應該更為細緻,而不是一昧支持、掌控、監管科技企業,應該找尋適當的平衡點,採取較為中性的政策。民營企業雖然沒有靠山,但是在必須獨立自主的狀況下,培養出強健的體魄和競爭力,才有辦法強化中國科技實力,繼續向前衝,並且與世界抗衡,而不是為求共同富裕,透由補助扶植幼小企業,加強監管力度,打壓大型企業。
資料來源︰
2.一連串打壓最有價值科技民企 專家︰習近平恐推倒中國科技紙牌屋-自由時報